肥胖癥的病因和發病機理
當日進食熱卡超過消耗所需的能量時,除以肝、肌糖原的形式儲藏外,幾乎完全轉化為脂肪,儲藏于全身脂庫中,其中主要為甘油三酯,糖原儲量有限,脂肪為人體熱能的主要貯藏形式。如經常性攝入過多的中性脂肪及糖類,則使脂肪合成加快,成為肥胖癥的外因,往往在活動過少的情況下,如停止體育鍛煉、減輕體力勞動或疾病恢復期臥床休息、產后休養等出現肥胖。而在一般情況下,人體每日所進熱卡有差異,取決于年齡、性別、身高、勞動性質等因素,由于正常神經內分泌的精密調節,使人體體重相對較穩定而不發生肥胖。推薦閱讀:怎樣減肥效果好
肥胖癥的發病機理可歸納為下列四組因素:
1.遺傳因素 人類的單純性肥胖的發病亦有一定的遺傳背景。人類肥胖一般認為屬多基因遺傳,遺傳在其發病中起著一個易發的作用,肥胖的形成尚與生活行為方式、攝食行為、嗜好、胰島素反應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關。
2.神經精神因素 人類下丘腦中存在著兩對與攝食行為有關的神經核。一對為腹對側核,又稱飽中樞;另一對為腹外側核又稱饑中樞。飽中樞興奮時有飽感而拒食,破壞時則食欲大增;饑中樞興奮時食欲旺盛,破壞時則厭食拒食。在生理條件下處于動態平衡狀態,使食欲調節于正常范圍而維持正常體重。下丘腦處血腦屏障作用相對薄弱,這一解剖上的特點使血液中多種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該處移行,從而對攝食行為產生影響。這些因子包括:葡萄糖、游離脂肪酸、去甲腎上腺素、多巴胺、5-羥色胺、胰島素等。此外,精神因素常影響食欲,食餌中樞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狀態,當精神過度緊張而交感神經興奮或腎上腺素能神經受刺激時(尤其是α受體占優勢),食欲受抑制;當迷走神經興奮而胰島素分泌增多時,食欲常亢進。
3.高胰島素血癥 近年來高胰島素血癥在肥胖發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。肥胖常與高胰島素血癥并存,兩者的因果關系有待進一步探討,但一般認為系高胰島素血癥引起肥胖。高胰島素血癥性肥胖者的胰島素釋放量約為正常人的3倍。
胰島素有顯著的促進脂肪蓄積作用,在一定意義上可作為肥胖的監測因子。胰島素的促進體脂增加的作用是通過以下環節起作用的:①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內,進而合成中性脂肪;②抑制脂肪細胞中的脂肪動用。
過度攝食和高胰島素血癥并存常常是肥胖發生和維持的重要因素。
4.褐色脂肪組織異常 褐色脂肪組織是近幾年來才被發現的一種脂肪組織,與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內臟周圍的白色脂肪組織相對應。褐色脂肪組織分布范圍有限,僅分布于肩胛間、頸背部、腋窩部、縱隔及腎周圍,其組織外觀呈淺褐色,細胞體積變化相對較小。
白色脂肪組織是一種貯能形式,機體將過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貯藏于間,白色脂肪細胞體積隨釋能和貯能變化較大。推薦閱讀:怎樣能有效的減肥
褐色脂肪組織在功能上是一種產熱器官,即當機體攝食或受寒冷刺激時,褐色脂肪細胞內脂肪燃燒,從而決定機體的能量代謝水平。以上兩種情況分別稱之謂攝食誘導產熱和寒冷誘導產熱。
褐色脂肪組織這一產熱組織直接參與體內熱量的總調節,將體內多余熱量向體外散發,使機體能量代謝趨于平衡。